2025 年 8 月 5 日,杭州,全新 MG4 预售发布,OPPO 智行手车互联功能也正式落地。这场发布会不仅标志着一款全新A级两厢车的登场重庆线上配资,更揭开了上汽MG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全新战略布局。会后,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、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、上汽乘用车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,以及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四位核心人物接受了媒体专访,从技术、设计、市场、能源、材料等多个维度,勾勒出MG品牌向新能源转型的清晰路径。
智能互联:从 "你好斑马" 到生态开放,上汽MG的第二次腾飞拉开序幕
“大约十年前,' 你好斑马 ' 开启了移动空间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新篇章” ,“我们的OPPO智行手车互联,肯定处于行业第一阵营,并且是领先的,而且势必会持续领先。”俞经民的话语中带着难掩的自豪。在他看来,这场合作绝非简单的功能叠加,而是汽车产业与消费电子产业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事件。
回溯合作渊源,俞经民透露,上汽与OPPO的合作始于五年前,双方在ICCOA系统上的技术打通已经完成。“4月10日的上汽之夜、4月23日的上海车展以及6月30日在天津举办的MG holiday活动上,我们就合作内容进行了三次分享,每次内容都引人入胜。而到了今天8月5日,我们把与OPPO的合作事宜讲得更深入了。” 这种循序渐进的合作节奏,背后是两个行业巨头对用户体验的共同追求。
在俞经民眼中,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“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互联网创业公司,他们的两大优势对我们进行冲击。首先,是直接面向消费者(to C)的能力。互联网从最初的PC时代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,一直具备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汽车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侧重于B端业务,缺乏线上渠道和应用程序的支持,因此在直接面向消费者方面存在不足。”
“第二个能力是以APP为代表的软件能力。随着华为和小米的发展,互联网创业的大佬们也遇到了相同的挑战。以手机为例,这需要以亿为单位的直接to C能力;而手机、3C产品等知名品牌,则体现了软硬件结合迈向AI化的软件能力。”他坦言,传统车企长期深耕B端业务,在数字化时代确实存在短板。而手机行业早已完成了"亿级用户运营 + 软硬件 AI 化"的积累,这正是汽车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。
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,推动MG与OPPO的合作走向纵深。据介绍,OPPO智行手车互联并非简单的手机车机投屏,而是实现了跨设备的深度协同——用户的手机应用可无缝流转至车载系统,车机数据也能实时同步至手机,甚至连算力资源都能按需调配。
“让友商们来“抄作业”也没有关系,大家共同进步。” 俞经民解释道,智能座舱的终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能够持续迭代的体验。“多年来与OPPO的合作,实际上已经打通了ICCOA系统,我们在前进的路上,希望用户能更多地关注我们,拥抱我们的产品,体验我们的服务。”
设计哲学: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,寻找 MG 的家族基因
全新MG4身上的Cyberster设计元素,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。作为MG品牌的标志性跑车,Cyberster的设计语言是否会成为MG家族的基因?邵景峰的回答既坦诚又深刻。
“关于Cyberster,我们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将这款车开发出来。”邵景峰回忆道,“卡班加入后,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”。卡班也称Cyberster 的设计是 "全球独一无二的"。这种独特性让 MG 团队开始思考:如何将这种设计语言延续到更多车型上?
但现实的挑战接踵而至。邵景峰坦言,全新 MG4 的设计略显收敛:除了尾部尾灯保留了 MG的经典符号外,整体风格偏向柔和。这种妥协源于中外消费者的审美差异——海外市场偏爱第一代MG"小钢炮"的硬朗动感,而国内消费者更青睐圆润柔和的设计。“MG毕竟是一个全球品牌,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,这对我们当前的中国设计团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。”
这种挑战背后,是设计理念的深层博弈。邵景峰认为,设计既要服务于商业成功,更要坚守品牌传承。“在极度内卷的时代下,设计必须匹配商业成功。但是短期的商业成功不代表我们的未来。我们必须回到主旋律,寻找我们的设计脉络”在他看来,MG 的设计基因源自车库创业的创造力、不断改造的革新精神,以及手工艺人的匠心。这些精神内核,需要通过具体的设计符号传递给用户。“我还是想强调,在我们的设计中,传承与坚持是必须要做到的。”
市场破局:不做 「跟随者」,以技术差异撕开市场缺口
当全新MG4宣布进入 A 级两厢电动车市场时,这个市场早已挤满了先行者,类似复刻或对标的方式,在市场推广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声量和效果。MG 作为后来者,该如何突围?陈萃的回答掷地有声:“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越他们,至少在销量上要达到这一目标。但我们不会抄袭他们的做法,而是会推出一款真正属于MG、独具特色的车型。”
作为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,陈萃对市场有着清醒的认知。“首先,全新MG4是一台A级两厢车,A级两厢车的用户最关心的是空间、续航以及安全性能。”他直言,MG不会采用 "配置对齐 + 低价竞争" 的老路,这种老路“竞争永远没有尽头”。在她看来,真正的破局点在于“差异化技术优势”。
这种优势体现在核心技术上:一体式热管理技术、CTB(电池车身一体化)技术,以及即将量产的半固态电池技术。陈萃解释道“这些是其他品牌所不具备的,正是我们的差异化所在,也是我们在产品层面上的竞争优势。”一体式热管理系统能让电池在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性能;CTB 技术则通过电池与车身的一体化设计,既提升了结构强度,又增加了车内空间;而半固态电池更是直接将续航能力推向了下一个级别。
预售价格的公布,进一步凸显了MG的诚意。“我个人对此非常有信心。正如刚才提到的这款车的配置,其价格竞争力也非常强。”陈萃表示,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后来者,MG 需要通过合理定价扩大市场份额,但这绝不意味着 "低价低质"。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,是因为MG确实在新能源领域属于后来者,我们需要扩大市场份额,也必须向客户展示诚意。”
对于 「是否对标竞品」 的问题,陈萃的态度十分明确:“我以那些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,向他们看齐,并且力求超越他们。”“在客户关注的地方,我们会比竞争对手多付出10%的努力;而在我们具有优势的领域,我们会比对手多投入100%。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车型。”
能源革命:半固态电池的突破与野心
“固态电池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,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学术界就在研究固态电池。”作为上汽清陶的总经理,李峥和他团队手中掌握的半固态电池技术,被视为 MG 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杀手锏。
他解释道,最早的锂电池本就是固态,“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,比如电池技术不过关,所以最终燃油车取代了电动汽车。”但行业对固态化的追求从未停止,因因为目前的电池技术还有几个问题:安全问题、续航问题和成本问题,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续航问题。
数据显示,当前三元电池的能量密度约为240~250瓦时/千克,磷酸铁锂电池则为180瓦时/千克,而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 700瓦时/千克以上。换言之,未来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。“在这个过程中,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电解液。”李峥进一步分析,“电解液有限的电化学窗口使得只能选择磷酸铁锂或三元材料,其他超出这个范围的材料(例如锰基材料)会有溶出问题,影响电池寿命。进而,限制了整套系统性能的突破。”
在MG上首次推出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中,李峥团队开始进行正极材料的创新,他们认为,底层材料的创新,是破局关键。
李峥表示,上汽清陶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点:第一点是坚持材料的底层创新,第二点则是坚持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。“第一代半固态电池用的是传统正极材料,在MG上首次推出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中,我们开始进行正极材料的创新,希望在安全性、能量密度和生命周期之间找到更优的平衡点。” 而与上汽乘用车的深度协同更是关键——“创新性的正极材料、电压平台的改变、BMS软件管理策略的调整,如果没有上汽总院工程团队和清陶工程师的共同努力,如果没有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的深度融合的机制,这项成果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实现。”
当被问及 「还能前进多远」 时,李峥表现出十足的自信:“无论是朝着全固态电池的方向前进,还是在半固态电池领域不断改进正极材料、推动其产业化进程,我们都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。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非常困难,我们相信如果这件事有人能做成,那一定是我们,一定是上汽清陶。”
用户洞察:不被标签定义,让汽车成为生活的延伸
在用户比例调查中,60% 的女性用户占比,似乎让两厢车 被贴上了 "女性专属" 的标签。但邵景峰并不认同这种简单的归类:“在国外,两厢车并不被视为女性标签车,反而受到很多男性用户的喜爱,并且他们热衷于对其进行改装。” 这种中外认知的差异,折射出MG对用户需求市场的深层思考。
邵景峰透露,他甚至希望全新 MG4 能给大家提供一个"裸车版本"——没有铝合金轮毂,只配钢圈,目的是激发用户的改装热情。“很多年轻男孩希望拥有一辆能'自己动手改造'的车,但市场上这样的选择太少了。”他坦言,国内两厢车被贴上"女性标签",与SUV的普及和车型设计同质化有关,“但是这个品类非常好。因为这种小型车驾驶起来灵活、灵动,既可以作为赛车使用,也可以作为运动车型。我认为,驾驶两厢车可以激发一些年轻人的血性和勇气。”
陈萃则从品牌层面解读了这种理念:“MG品牌一直以来所传递的信心和印象。每个人都是年轻的,每个人都有追求年轻的心态。YOUNG FOREVER,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,还是刚生了孩子的母亲。”他介绍,MG希望创造一种多元文化氛围,比如在线上开设改装专栏,鼓励用户分享个性化案例,涵盖露营、赛车、潮玩等多元场景。“我认为'趣生活'不仅仅体现在全新MG4上,更是贯穿于整个MG品牌的。”
俞经民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为细腻。“我夫人的车里放置的物品可能半年都不会使用,但她仍然保留着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他由此感悟,汽车对用户而言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可移动的生活空间。“因此,保持足够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“颜色是全新MG4的一个亮点,选择得当的颜色确实能吸引人”俞经民介绍,全新 MG4 推出的海岛蓝、月光白、星野灰、东来紫、珊瑚红和清波翠6 种配色,均源自对自然场景的提炼与表达。“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好瞬间。因此,我们对这款全新MG4寄予厚望,它蕴含了我们对用户的敬意以及我们的心愿。即使它的基本用途是代步,但它不仅仅是一辆代步车。”
全球化征程:中国技术的世界表达
作为全球销量最好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,MG 的全球化布局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。全新 MG4 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与竞品一较高下,更要肩负起 中国智造出海的使命。
俞经民用 "世界大同,美美与共" 概括 MG 的全球化策略。“中西方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?外国人不也需要空间吗?虽然外面的马路小,但车内的空间一定要大。” 他举例说,欧洲市场的街道狭窄,用户对车身宽度敏感,但对后排腿部空间的要求与中国用户一致。全新 MG4的车身宽度控制在1842mm,却实现了2750mm的轴距,正是为全球化市场量身定制。
从 OPPO 智行手车互联的生态开放,到半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;从全球化设计的平衡之道,到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,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,MG 选择的不是跟随,而是突围——用差异化技术构建壁垒,用全球化视野开拓市场,用人文设计与细节连接用户。
当全新 MG4 驶下生产线,驶向全球市场时,它承载的不仅是 MG 品牌的百年积淀,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向高端化、全球化迈进的决心。这场关于技术、设计与市场的突围战,刚刚开始。
视频截图开始录制重庆线上配资
声明:新浪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 -->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