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妍妍
编辑|妍妍
都说“没生育,哪来的儿女?”可李贞却偏偏打破了这个常规。一生未育的她,却有二十多个孩子围在身边,喊她“妈妈”。
更特别的是,她不是普通的母亲,而是新中国唯一的开国女将军,享受着中央特批的大军区待遇!
她到底如何成为战场上的英雄,又为何会有这么多“儿女”呢?
展开剩余91%给自己取名字
1926年,湖南农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。一群身着素衣的妇女正在院子里开会,讨论着如何摆脱封建枷锁。
突然,角落里站起一个瘦小的身影:&34我要参加革命!&34大家纷纷问她叫什么名字,她愣住了——16年来,她只是古家的童养媳,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。
村里的妇女们惊讶地互相看着,这个女孩虽然瘦弱,眼神却炯炯有神,散发着不屈的决心,与平日里低着头做事的童养媳判若两人。
沉默片刻,她挺直腰板:&34我给自己取个名字,就叫李贞,桃李的李,贞洁的贞!&34这一刻,一个全新的人诞生了。
没人知道,这个刚刚为自己取名的姑娘,将在未来成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。
童养媳的生活
6岁时,李贞被送到古家当童养媳。在那个年代,这是很多贫苦女孩的命运。
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,煮饭、喂猪、洗衣服,一刻不得闲。古家人从不把她当人看,连名字都懒得给她取,就喊&34喂&34或&34那个谁&34。
寒冬里,她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院子里洗衣服,手冻得通红开裂。
炎夏中,她顶着烈日在田里帮忙,汗水湿透衣背。即便生病发烧,也不被允许休息,仍要坚持完成所有家务。
16岁那年,古家为了防止她逃跑,逼她和家里的儿子成亲。
李贞心里憋着一股劲:凭啥我的人生得让别人说了算?就在这时,共产党在村里成立了妇女协会,这成了改变她命运的转折点。
协会的妇女们向她讲述了新思想、新理念,让她第一次明白,女性也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利。
会议上,她听着其他妇女们分享自己的遭遇与抗争,内心的火种被彻底点燃。她暗自发誓,不再做任人摆布的棋子,而要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革命军中的巾帼英雄
1929年冬天,游击队遭遇敌军围剿。弹药用尽,只能用石头还击。敌人步步紧逼,眼看就要被俘虏。
李贞带着几个月的身孕,被逼到狮子崖边。&34宁死不当俘虏!&34她一声令下,带头跳下悬崖。
身体下坠的那一刻,她心中并无恐惧,只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。
周围的战友们见她如此勇敢,也纷纷跟随她的脚步,选择了这条看似绝路却通往新生的道路。
躺在山崖下,看着腿上的鲜血,她知道孩子没了。身边是牺牲的战友,远处是敌人的枪声。
她咬着牙,扶着幸存的同志躲进山洞。这一跳,不仅丢了孩子,还让她落下了一身伤。
山洞里阴冷潮湿,没有食物和水,伤口也无法得到及时处理。她用衣服撕条为战友们简单包扎伤口,自己的疼痛却强忍不提。
三天三夜,他们靠着野果和山泉勉强维持生命,直到友军找到他们。
没想到,长征路上她又怀孕了。白天打仗、救伤员,晚上还要统计伤亡数据。
战友们劝她休息,她硬是挺着大肚子坚持工作。最后,在滇西战役中,她再次流产,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。
长征途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,崎岖山路上,她既要承受身体的不适,又要面对敌人的追击。
有时饿得头晕眼花,她就咬紧牙关,告诉自己革命的道路就是这样,没有捷径可走。
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,她也从未动摇过信念,始终坚信胜利终将属于人民。
收养烈士遗孤
&34我和老甘虽然没有亲生孩子,革命烈士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!&34李贞和丈夫甘泗淇把积蓄全用在了收养烈士遗孤上。
朱早观的闺女、陈希云的大女儿、王政柱的三个孩子...家里热闹得像个幼儿园。有人说她傻,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在别人的孩子身上。
但在李贞看来,这些孩子的父母为革命牺牲,照顾好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,也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。
李贞夫妇把这些孩子当亲生的养,操心他们的学习、生活,就连自己的工资都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。
慢慢地,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有了20多个孩子,每个孩子都在他们的关爱下健康成长。
李贞虽然军务繁忙,却坚持每晚陪孩子们读书学习;甘泗淇则亲自教导孩子们做人的道理。
家中孩子生病,夫妻俩彻夜不眠守护;有的孩子闯了祸,他们耐心教导而不简单责骂。
正是这种无私的爱,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多年后,这些孩子中有的成为了医生、教师,有的继承养父母遗志参军入伍。
开国女将军有多厉害
1955年9月27日,周恩来亲手给李贞戴上少将军衔:&34祝贺你,李贞同志,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!&34
这一刻,不仅是对李贞个人的肯定,更是新中国对全体妇女的认可。
授衔仪式上,她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简单地表示:&34我会继续为人民服务。&34这种朴实无华的态度,正是她一贯的作风,也是她赢得众人尊敬的关键。
李贞当了将军,生活却一点没变。她住的是普通宿舍,用的是简单家具。
战友们记得,即使在位高权重时,她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。
她的办公室简单得近乎简陋,没有任何奢华装饰;她的衣服常常穿得发旧才肯换新。
有一次,组织上要给她换大一点的住房,她坚决推辞,说:&34我住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?还是留给更需要的同志吧。&34
1990年去世时,她留下的遗物只有:四枚勋章、四把藤椅、一万一千元存款、两根小金条和两个破皮箱。这就是一位开国将军的全部家当。
整理遗物时,战友们都湿了眼眶。这些简单的物品,见证了一位革命者的清贫一生。
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她本可以为自己谋取更多,但她始终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之后。
她最后的遗嘱竟是:两根金条,一根捐给自己家乡,一根给丈夫家乡;所有存款,一半交党费,一半给儿童福利基金会。
金条是组织为表彰她的贡献而奖励的,她却从未动用,而是将其完整地留给了家乡人民。
这种&34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&34的精神,让人们在悲痛中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。
家乡人民用她捐赠的金条建立了希望小学,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能接受教育,摆脱与她童年相似的命运。
今年是李贞离开我们的第35年。她的一生,把&34革命&34二字写进骨子里,把&34奉献&34二字化作行动。
从无名童养媳到开国女将,她用热血青春证明:只要敢闯敢拼,普通人也能创造传奇。
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发优质内容享分成重庆线上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